查看原文
其他

让“农民令人羡慕”需要真正的变革

2017-02-08 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

近日,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,毫无悬念地继续关注“三农”问题,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“三农”。文件鲜明提出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,并在优化产品结构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、壮大新产业新业态等领域提出明确的部署。这些明确的改革思路,对症“三农”存在的现实问题,如果改革真正推行到位,让“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”将不只是理想。

让“农民令人羡慕”需要真正的变革

法治周末特约评论员 敬一山

资料图。

近日,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,毫无悬念地继续关注“三农”问题,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“三农”。文件鲜明提出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,并在优化产品结构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、壮大新产业新业态等领域提出明确的部署。这些明确的改革思路,对症“三农”存在的现实问题,如果改革真正推行到位,让“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”将不只是理想。

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,但农民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中,远远谈不上“令人羡慕”。长期以来,农村的年轻人最大的梦想,就是想办法跳出“农门”进入城市,因为农村意味着繁重辛苦的劳作,却没有令人羡慕的待遇。

这其中最核心的原因,传统的农业是靠天吃饭、靠人吃饭,大量的农村人口在有限的耕地上,以最原始的方式投入,不管付出多少辛劳,收入都会面临“天花板”。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所要解开的正是传统农业面临的“死结”。

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官员所总结的,传统农业面临四个“跟不上”的大问题:“农产品需求升级了,有效供给跟不上;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,绿色生产跟不上;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,国内竞争力跟不上;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,新的动力跟不上。”

这四点非常深刻地概括了内外部环境变化之下,农业所面临的困境。如果不解决这四个“跟不上”的问题,那在城市化、工业化的浪潮之下,农村就会持续成为被人“遗忘”的地方,农民就会成为真正的弱势群体。

而这四个“跟不上”,本质上也就是“三农”的供给侧结构性出了问题。这背后有农民自身的观念和意识落后的原因,也有制度性的缺陷。比如,农民每年“种什么、怎么种”,更多时候是遵从习惯,而缺乏根据市场变化来调节的灵活性。一个区域的农民,祖辈们习惯种什么,无论环境和需求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,当地人还习惯以怎样的方式生产。

过去政府往往用保护价等方式收购农产品,以保护农民的利益。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,其实弊端也很多。因为这虽然保障了农民的短期利益,但不能发挥市场的引领作用,无法调动农民求变、求发展的积极性,而要优化产业结构的话,就必须让农民意识到市场上产品需求的升级。

再如,要让农民的收入有大幅度的提升,就必须规模化经营,但大部分农村还是分散的小农作业。一家几亩地甚至几分地,无论怎么折腾,农民都不可能有大幅增收。实际上,随着城市化的发展,很多农民去城市打工,农民的承包地已经具备规模化生产的可能,只是因为资金和制度等的限制,还没办法把土地集中到少数农民手里,让他们根据市场的需要,去扩大生产,去进行特色化的生产。这次的“一号文件”,在用地、融资、人才、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,应该说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。

“三农”的问题不能孤立起来看,而必须置于正在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。这些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,很多农民进过城、见过世面,无形中为解决“三农”问题储备了人才。关键的问题,是怎么通过制度的引导,充分地挖掘这些人才潜力。

无论是优化产品结构,还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,其实很多地方都有零星的探索。有些地方的农家乐、农村电商等,早就搞得如火如荼,但这些局部经验之所以没能遍地开花,和不同地方政府官员的观念有关,和不同地方的政策环境有关。而要解决政策环境良莠不齐的问题,需要中央层面的统一推进。

今年的“一号文件”最值得称道的地方,正在于注重现实探索,注重解决现实问题。拿农村用地来说,因为发现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、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。文件专门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、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、联营等方式,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。

改革要做的不是完全另起炉灶的所谓创新,而是从现实中发现、挖掘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好做法,并调整制度环境,从而进行更好地推广。其实这也是当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成功经验,成功的方法论今天依然值得借鉴。改革的观念到位,改革的举措落地,让农民变得令人羡慕才有可能最终实现。


原创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
欢迎转发到朋友圈


订阅号:fzzm01

 新闻 | 交流 | 分享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